1月11日,由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归口管理,由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和重庆梁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提出并牵头起草的《预制菜 标准体系建设通则》、《预制菜 分类准则》、《预制菜 分级规范》等系列团体标准高规格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由本会助理副会长兼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董春松和中国中检检科测试集团科技部部长、市场总局高级工程师乐粉鹏联合主持。
蓝军致辞
我会会长蓝军在致辞时简要介绍了中国民贸的发展沿革和中国一乡一品的缘起。他提到,经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我会于2016年牵头启动了中国一乡一品产业促进计划,该计划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赋能民族品牌打造。同时,中国一乡一品产业促进计划也将引导、调动地方发展特色产业,助力民族区域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促进各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军指出,预制菜作为一个新兴万亿级别的产业,产业稳步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标准化工作的支撑。预制菜标准化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如何高质量推进需要集思广益。欢迎诸位专家建言献策,为我国预制菜标准化工作做出贡献。
陈红介绍标准制定工作情况
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陈红院长介绍了《预制菜 标准体系建设通则》系列团体标准制定的工作情况,从项目来源、编制过程、意义价值、创新点等方面详细解读了上述3项系列团体标准的主要内容。她表示,当前我国预制菜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相关的标准规范陆续出台,但仍显局限,难以有效指导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预制菜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是目前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难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饮食意识的增强,各类使用场景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品质和健康性等要求也越来越高,预制菜市场未来将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趋势,预制菜产品的标准化将成为必然要求。本次会议研讨的3项团体标准,规范了预制菜系列标准的编制方法和要素编制要求,构建了具有可定向、可识别、可监管特征的分类标准体系,明确了预制菜的评价指标、评价流程及分级色彩标签,有助于完善我国预制菜领域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建设,进而深化我国预制菜产业的全流程、全链条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会议现场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司长、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联合院长武津生、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季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丽娟、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理事、研究员刘栋栋、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副秘书长丁浩、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七处处长游安君、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标准工作部(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晁储芝、大连工业大学食品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董秀萍、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屠振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战略物资储备管理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涛、中国中检检科测试集团科技部部长、市场总局高级工程师乐粉鹏、中国轻工业食品感知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钟芳、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苏东林、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及食品加工中心执行主任姜启兴、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杨方等我国食品加工、标准化及管理领域权威专家出席本次研讨会,围绕《预制菜 标准体系建设通则》《预制菜 分类准则》《预制菜 分级规范》三项预制菜相关标准,开展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研讨的三个标准具有显著的创新性,不仅能够填补我国预制菜领域标准体系的相关空缺,规范和引领我国预制菜领域标准体系建设,还从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了具有可定向、可识别、可监管特征的预制菜分类标准体系,以及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识别性、可操作性特征的预制菜分级标准体系,对引领预制菜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推动我国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从“田头”到“餐桌”,预制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既顺应了消费需求侧的变化,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和便捷性餐饮的多元需求,也推动了我国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拓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新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迅猛,社会关注度高,但总体来看,无论从政府、行业宏观管理层面,还是企业、消费者微观应用和识别层面,都缺乏相应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指导性的预制菜标准。
与会专家合影
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副会长及中国民贸一乡一品产业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杨子谦、副会长孔繁军、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助理骆红柳、一乡一品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高斐、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研究助理王欣茹、杨舒涵、那静文等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