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着重谈了三个问题:一是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正确认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目前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92%以上,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占比也超过92%,毫不夸张地说,民营企业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个人的学习体会是:中国经济经过这十多年来的艰难转型升级,已经到了最后的闯关阶段,我们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来闯过这道难关,而党中央期望未来民营企业能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共创历史,共创未来,让中国经济破茧重生,行稳致远,真正成长为世界第一流的经济强国。
回顾十八大召开时,中国经济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但其30多年高速增长也已接近极限,投资、资源、劳动力“三驾马车”驱动越来越难以为继。一方面,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加工制造业的兴起,“中国制造”的廉价成本优势不再,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面临重新调整;另一方面,国内资源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剧。2015年金融大决战,央企资本联合跟华尔街作战,才得以险胜;随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相继发动了贸易战、科技战,直至断供芯片,让有望超越苹果的华为手机直接熄火刹车;接着拜登政府又联合西方盟友,企图对中国经济进行全面围堵,并以“全面脱钩”相威胁;俄乌战争打了三年多,也彻底改变了地缘政治格局。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下,如果不及时作出重大战略性调整,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在惊涛骇浪中亦有倾覆之危险。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开始了刮骨疗伤式的大规模转型升级。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破解上述结构性和全球性的发展难题,提供了一揽子经济政策方案,是宏观经济的思想杰作,它有几个重要政策措施:强制性淘汰“两高一低”产业;打造雄安新区与成渝经济圈两个新经济增长极,纾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城乡差距结构性难题;推进军民融合、混改经济,依托军企央企的技术与资本实力,导入民企市场化机制,试图破解“卡脖子”难题,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最具创造性的是提出“一带一路”这一宏伟构想,利用中国高铁和基建的技术优势,形成贯通东南亚、中亚、西亚的欧亚大陆高速铁路网络,再跟国内高铁网络链接起来,打通陆海新通道,直接连通“两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等于开辟了一条海运之外的陆运国际贸易通道,是现代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海陆并举的大战略,重点是开创“新陆权”,如果能实现联通欧亚大陆,世界格局将发生彻底改变。
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两大主题。目前我国制造业产值全球占比近30%,是美国的两倍。但随着AI技术迅速发展,未来5-10年内,机器人将会全部替代流水线上的工人。中国经济如果不能快速从全球分工体系的中下游跃升到中上游,制造业很可能就会“一夜搬空”。发展经济必须靠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去推动,这两只手各有各的大用处。打个比喻来说,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现在必须调整航向,但它体量巨大,惯性也巨大,必须靠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强有力地掌舵领航,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舵手或船长,其他船员在各自的岗位上,按照船长的指令各司其职,发挥着企业家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这无数双“看不见的手”,推动着巨轮前进,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在船长的指挥下,驶出风暴旋涡,开辟出新航向。国家发展的战略意志和企业家的创造精神,必须目标方向一致,凝聚成一股子劲,熔铸成一把利剑,方能再创中国经济奇迹。新时代中国整体发展战略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要确定好几个主攻方向,去打几个漂亮的大胜仗。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宏观调控的大手笔,是一座宏观经济的思想大厦,其主体建筑已竣工,剩下的就是搞好内部装修,搞活微观经济,培育新兴市场,释放市场活力,锤炼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新时代企业家队伍来。搞混合经济的本意,不是“国进民退”,而是“各司职”“共进退”,在外企不景气的大形势下,国企开路,民企跟进,中国经济转型提升还得靠中国企业自己的努力,必须合力杀出一条血路来。乡村振兴带动内需形成国内统一市场,大模型应用及AI技术迭代升级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是需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去实现的两大战略目标。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的阵痛当中,传统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等大方向调整过来,新经济增长点形成,新一代中国民营企业家们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一乡一品”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农业生产力的成功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乡村振兴这个广阔天地里,民营企业大有作为。刚刚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的根本着力点就在于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经过将近10年的艰辛探索,“一乡一品”紧跟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已经走出了一条组织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引导企业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高质量食品及农产品生产加工,这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环节。“一乡一品”是日本、泰国、我国台湾地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模式,就是通过引导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帮助乡村挖掘特色资源,做精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严格讲,“一乡”不是指一个乡镇,而是指家乡、乡土、乡域,中国特色的“一乡一品”,必须以县域经济作为基本单元,就是要把全县优势特色产业整体推出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目前中国一乡一品产业促进计划已成功实践了“主导产业模式”(兴仁模式)和“区域公共品牌模式”(酉阳模式)。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要把当地特色资源打造成优势特色产业。“一乡一品”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农业生产力的成功实践。
“一乡一品6+3+N”产业辅导模式包括以下几项主要内容:
第一,为全县优势特色产业制定标准化体系,为全县重要三农资源建立大数据智能平台。
第二,为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举办专业性的招商引资活动。
第四,搭建数字化智能化销售平台,助力县域特色产品外销。
第五,在确保一产提质增量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二产和三产,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对占全国国土面积90%、常住人口50%的县域来说,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支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将会催生出众多新业态、新产业、新市场,农业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将会弥补工业化和城市化留下的巨大发展空白。现代农业是新质生产力必须“下沉”的重要发展方向。“一乡一品”终极目标是为全国2800多个县区优质特色产品建立起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平台,通过形成良性的特色产业县域经济竞争,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形成内生增长力。
作者|吕陈君(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教育培训工委|政策研究室)
编辑|中国民贸融媒体工委